手机版
家长在线

 > 

育儿

 > 

艺术特长

 > 

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好

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好

现在“双减”政策下,许多家长都会有这种顾虑,哪些靠谱的兴趣班还能选?哪些有用的活动比赛可以报名?那怎么给孩子选兴趣班呢?我们来看一看,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些:

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好?

1、机器人编程

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所以科技的发展促使机器人编程课程的火热。外加孩子对机器人的新奇以及能够自己动手制作的机会,都让这类课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。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机器人工作站里亲自搭建机器人,并为机器人进行程序编写与设定,能够同时学习数学、物理、仿生学、计算机和机械工程等多门学科知识,并享受制作机器人的喜悦和快乐。

2、跆拳道/散打

跆拳道(5岁之后)主要是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腿法较多,而且跆拳道非常注重的就是礼仪这方面,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,我们家大宝学跆拳道的时候我是看过的,每次进道场的时候需要九十度鞠躬礼面向道场内行礼才能进入,出去也需要行礼,面对教练也需要行礼,每次开始训练的时候都要向国旗宣誓,光是礼仪就有鞠躬礼、接物礼、跪坐礼、握手礼,对于培养孩子礼仪方面也是非常好的一项运动。

散打(13岁之后)非常的随意,虽然也有很多功法在里面,但是胜在自由,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的空间,但是这个自由的空间是需要,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才可以的, 而且散打非常看中的是对抗性,是一项真正的能够防身的武术技能,威力也很巨大,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武术项目,没什么花架子,就是实打实的力量的对抗。

3、音乐/舞蹈

世界各国很多着名的音乐家开始学习音乐的年龄都比较早,莫扎特3岁学习音乐、贝多芬4岁学习音乐、肖邦6岁学习音乐。据非正式统计,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者开始学钢琴的年龄是4-15岁左右。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先由大肌肉活动开始,再到小肌肉的细腻动作,而弹琴需要的是很具技巧性的小肌肉动作,需要相当的耐性,年龄太小的宝宝协调性稍差且坐不住,此时学习音乐无异于拔苗助长。所以一般专业老师的建议是,女孩4-5岁可以学钢琴,男孩5-6岁可以开始学习音乐,年龄越大开始学习音乐会越安全,相对,也会失去一些机会。

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,动作的协调、灵活,富有节奏感、表现力,而且可以丰富、抒发、表达情感,起到良好的健身、健心作用。舞蹈培训对人们(表演者、欣赏者)的心态、生理、情感、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在形象、生动、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,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,舞蹈将有助于幼儿音乐、动作、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。它对幼儿走、跑、跳基本动作的协调、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。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、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,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、陶冶活泼、热情、开朗的性格。

4、绘画美术

绘画的学习,在锻炼幼儿想象力的同时,也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其对色彩的认知。通常来说,孩子在1岁或2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开始进行独立的“涂鸦”;2-3岁的时候,孩子就开始对形状、颜色产生兴趣;3-4岁的时候,孩子就能够根据实际的物品,进行绘画;等到了4-6岁的时候,孩子就可以开始画出带有认识性的事物了。大体来说,4-9岁是儿童学龄前是孩子的“涂鸦期”;6-9岁是孩子绘画的过渡期,许多孩子发生绘画兴趣转移,将接受正规的成人画法训练。其实在12岁之前都可以随时开始,不要因为错过了启蒙的敏感期就抹杀孩子对绘画的热情。

有几点一定要跟大家强调说一遍:

第一,寻找到契合孩子的潜能和天赋的兴趣非常重要。

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拥有自己所熟悉的核心技能,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看各种不同乐器的时候,我们也需要心中有数,去看不同乐器所匹配的孩子基础能力,并且去观察孩子是否合适。

第二,上培训班跟报兴趣班不是孩子唯一学习的路径。

现在的兴趣班种类真的太多了,还不算各种小众的新兴的类别,但每个孩子的时间可能也就是课后那一点点的空位,所以合理安排孩子的核心技能,充分把家庭学习、线下兴趣班、自学等不同模式结合起来,孩子才能有喘气的空间呢。目光要长远,要为孩子的未来做好规划,让孩子最终从被动安排,变成自己知道如何认清自己去做选择,也体现在我们给孩子报班的整体规划上。

第三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老师。

老师是孩子提高技能很重要的方法,但是在整个行业里面好的、专业老师都是难找的。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你真的认可的、专业上能够帮助你的老师。不管是能力倾向型的老师,还是某一个专项技能突出的老师,都要尽可能去筛选,然后找到对你有帮助的,你也认可的老师,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。不然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老师,结果发现彼此理念不契合,那实际上也是白搭对吧。

第四,父母的以身示范和陪伴,对小朋友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现在很多时候,不仅仅家长选老师,老师也在挑家长。实际上孩子要有一定的成绩,离不开自身的努力,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。家庭的支持不是说不停给孩子塞东西孩子就能好,更多的是体现在家庭的支持系统到底可以有多深。

不要总要求孩子,但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,就好像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报告,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影响作用是孩子和他们的父母、其他照顾人之间的回应性互动。的确有很多培训班都打着,“孩子教给我,父母不用愁”,但并非如此的,真正能够帮到孩子的,一定是父母在陪伴路上所作出的每一份心意。

最新文章 / Latest articles